最近在一点点儿把 Blogbus 时期的博客存档恢复到这个新的个人内容集结地。把这些近二十岁的旧文重发,到底有什么意义,其实也没太想明白,只是忍不住想去做。
影像、涂鸦,或者杂七杂八的只言片语,恢复起来还好说,比如 第一次去798 、第一次出国时的涂鸦、初遇flickr 等等。但夹杂了外部链接的资讯、笔记类的文章,恢复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,大部分链接都已失效,点击后转圈圈 、转到域名出售页等五花八门的状况,感觉体验很差。
好在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利用 web.archive.org 可以很方便的对这些消失的网页进行互联网考古,寻回当年的一些遗迹。为了尽量保持原汁原味,恢复过程中未动正文,只在篇首加了本文为存档恢复的提示,在篇尾加了文中链接的变通访问方式,比如 N城漫游记、虚拟街头即兴表演。
旧文重发,真做起来,还是有挺多感触和发现的。
重温过往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变与变。不变的,比如出门旅行还是喜欢在路上涂鸦,喜欢拍好玩的、稀奇古怪的照片,喜欢各种新鲜的、有趣的事情;至于变的,也许分享出来的部分似乎看不大出来,但海面之下,未分享、无法分享的部分似乎越来越多、越来越沉重。经历的越来越多,说的越来越少,也许是伴随年龄增长的常见现象吧。


重温过往也更容易发现身边世界的变化。小变化,如 等 那个帖子里的地铁站台还没装玻璃门,和现在玻璃+不锈钢、到处屏幕、满地标识的感觉很不一样。网络沧桑的变化更让人唏嘘,诸如 flickr、blogbus、bloglines、del.icio.us 之类,大概都可以作为区分 互联网代际 的暗语吧。也有些变化是隐藏在内容之外的,在上网还是个新鲜事的时候,网民更多的是带着好奇心在探索、问候与试探,氛围感觉要比现在要自然、淳朴得多。


web.archive.org 的存档并非完美无缺,很多图片等多媒体内容会丢失。虽然 Ruffle 模拟器可以再现部分 Flash 动画,但感觉体验还是差不少。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惊喜,通过存档,居然发现了一些自己曾经在某一时间节点关注过的博客、网站,在我关注之前和之后的样子,以及从何时开始建站、何时停更或关闭的相关信息,进一步增加了解的同时,也伴随着感概与唏嘘。毕竟,个人博客注定只是 archive 时间线上的一座小山丘,早的从十几岁开始,或早或晚总有有一天会终止。
Blogbus 最后没给用户一个数据导出备份的机会就关闭了,想想有点不地道。好在当年是用 Evernote 写好再发到 bus,才让这些记录得以保存,也是幸运。存档总计大概有200篇,目前仅仅恢复了20多篇。即使能够恢复文章本身,好友评论等周边信息也还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旧文重发,把那些痕迹重新放回时间线的意义,也许是帮自己看清来路,以便更好的看清和理解当下,不负初心。
突然想起西西弗的故事,推石头上山,然后任由它滚下来再重推,到底有什么意义?只要做了,西西弗同学就能找到其中的意义。那么,到底是为了某种意义而推石头上山,还是因为推了石头上山而去找意义呢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