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0603

上周四,办公室的电脑主板烧了,突然发现离开了电脑,几乎没有工作可做。这有点悲哀,让我怀疑到底是我在用电脑,还是电脑在用我。在等待换主板的一天里,从桌上捡起《读书》2006第3期,来埋没烦躁的心情。

《读书》是今年才开始订的,源于为自己思想贫瘠的担忧、开书店的梦想,以及便宜的价格。第一期看了一半,第二期已经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,要不是电脑故障,整个3月份也不会翻一下第三期。

随便翻了几篇,仍然感觉像是隔江看热闹——既看不大懂,又感觉距离遥远,只是那嬉闹的场面很想让人渡到那边去看个究竟。

喜欢杨弋枢的“浩然是个寓言”和张西平的“汉学作为思想和方法论”,因为感觉好像摸到了门儿。“浩然”说的是拍摄记录片《浩然是谁》的过程,记录农村孩子贪玩好斗的天性,而“浩然”是一个在镜头里出现极少、总能成功逃避追打的孩子。而“汉学”介绍了法国的一个汉学家弗朗索瓦.于连,他用汉学的方法去观察西方的哲学,“学习中国是为了返回希腊”,“在中国有学习希腊,是为返回先秦的学术路向吗?”。这篇文章中,最触动我的文字是中国的三无:“在中国没有存在概念,没有上帝感念,没有自由概念”……

不知为什么,感觉两篇文章有共通之处,而昨天在豆瓣上看到《看不见的城市》,好像突然领悟了这点道理——“當我要向你描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,最好有個我們熟悉的形象參照一下”(Chong的书评)——找寻那个正在逐渐迷失的自我。我呢?

手上的读书2006年第三期从145-152都有两页,且封底折角裁切。跑到豆瓣《读书》读者小组看了一下,发现不是个例,很多本都是如此。而第一期巴金文章的缺页也不是我拿到的那本独有的。无话可说……

发布日期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