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小黄人遇上达斯·维德:Midjourney的奇幻漂流

Midjourney被告了。这不是电影剧情,而是真实发生在加州联邦法院的一幕:迪士尼的达斯·维德和环球影业的小黄人破天荒地并肩而立,成为版权诉讼的急先锋。这场看似滑稽的联盟,正在重新定义AI时代的创作边界。

迪斯尼和环球影业联手起诉Midjourney侵权。

2025年9月,旧金山的阳光依旧温暖,但Midjourney总部却笼罩在法律的阴云中。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这两位好莱坞巨头罕见地联手,在洛杉矶联邦法院对这家AI图像生成公司提起了重磅诉讼。法庭文件上,达斯·维德手持红色光剑的形象与小黄人标志性的大眼睛并列出现——这不是什么令人期待的跨界合作,而是一场关乎AI创作未来的法律大战的序幕。


01 好莱坞的雷霆一击:当米老鼠举起法律光剑

好莱坞的雷霆一击:当米老鼠举起法律光剑

这场诉讼绝非儿戏。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在长达87页的诉状中指控,Midjourney通过”互联网的大规模数据抓取”构建训练数据库,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复制和分发”无数”受版权保护角色的衍生作品。从《星球大战》中的达斯·维德到《冰雪奇缘》中的艾莎公主,再到《神偷奶爸》中的小黄人,这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角色形象都成为了AI训练的数据养料。

“盗版就是盗版,”诉状中写道,”无论使用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技术制作侵权图像或视频,都不会改变其侵权本质。”两大巨头不仅要求法院发布初步禁令阻止Midjourney继续使用他们的作品,还寻求数额未公开的经济赔偿——考虑到这些IP的价值,业内专家估计赔偿金额可能达到数亿美元。

在拥挤的法庭内,记者和旁听者挤满了长椅。一道阳光从高窗射入,恰好照亮被告席。大卫·霍尔茨,Midjourney的创始人,镇定自若地坐在那里。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原告席上坐着两大影业庞大的律师团队。霍尔茨的桌上不仅堆放着法律文件,还有一些技术文档,页面间隐约可见发光的代码流动——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抗辩理由。

02 代码少年与绝地武士:一个极客的诞生

代码少年与绝地武士:一个极客的诞生

大卫·霍尔茨(David Holz)的成长经历读起来就像一部科技创业者的标准剧本。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一个没有同龄邻居的奇怪小镇长大,他度过了相当孤独的童年。大部分时间,他都在父亲的工作电脑前度过,与代码为伴。

编程最初对他并没有太大吸引力,直到那个顿悟时刻的到来——他发现可以用代码修改《星球大战》游戏规则,为自己操控的绝地武士”开外挂”,赋予他们特殊力量。那一刻,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命令符,而成为了实现想象力的魔法杖。”那感觉就像自己突然拥有了原力,”他后来回忆道,”你可以改变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。”

13岁时,霍尔茨尝试学习3D建模软件,却发现这些程序复杂得令人沮丧。但与众不同的是,他没有责怪电脑性能太差或自己太笨,而是敏锐地意识到:问题出在人机交互方式的根本限制上。这个洞察像一颗种子,深埋在他心中,等待合适的时机发芽。

03 失败与重生:从Leap Motion的灰烬中起飞

失败与重生:从Leap Motion的灰烬中起飞

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期间,霍尔茨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——辍学创业。他创建了Leap Motion,一家专注于研发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设备的公司。

Leap Motion曾经前景光明,霍尔茨甚至两次拒绝了苹果公司的收购邀请。”我们当时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,”他后来坦言。但由于设备过于超前,没能赶上触摸屏革命的大潮,公司最终未能取得商业成功。2019年,他将公司卖给了竞争对手Ultrahaptics。

这次经历没有击垮霍尔茨,反而成为了Midjourney的养分。”Leap Motion教会了我很多关于人机交互的知识,也让我明白了时机的重要性,”他表示。2021年,他自筹资金创办了独立研究室Midjourney,带着仅11人的精干团队,开始探索AI生成图像的新领域。

04 帆船与风暴: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标志?

帆船与风暴: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标志?

在选择Midjourney的图标时,团队中有人提议使用机器人或AI相关的符号,但霍尔茨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艘帆船。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。

“帆船象征着探索和航行的精神,”霍尔茨解释道,”它代表了人类想象力的无限旅程,始终在前进,始终在发现新大陆。”他强调,Midjourney不是要替代人类创造力的”人工智能机器人”,而是成为”思维的载具”,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。

他经常使用一个精妙的比喻:”就像人类发明了汽车进行长途旅行,但并没有放弃步行一样。AI绘图节省下来的时间,正好可以让人们用来想象更丰富的细节,赋予作品更多个性。”

05 40人 vs 好莱坞:小而美的赚钱机器

40人 vs 好莱坞:小而美的赚钱机器

在融资热潮汹涌的AI领域,Midjourney保持独立运营的决策显得特立独行。这个仅有40名全职员工的精悍团队,至今未接受任何外部投资,却在竞争激烈的AI赛道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
通过创新的付费订阅模式,Midjourney实现了惊人的增长——去年仅订阅收入就达到3亿美元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它在推出仅六个月后就实现了盈利,这种成长速度在硅谷都是罕见的。

他们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巧妙的平台策略。Midjourney没有选择开发独立应用,而是依托于Discord社区平台。用户只需添加Midjourney机器人,输入文字描述即可生成图像。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,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区体验,用户们相互激发创造力,不断探索AI图像的边界。

这种模式的成功甚至吸引了科技巨头的注意。2025年8月,Meta宣布与Midjourney达成授权合作,未来的Meta AI模型和产品将可使用Midjourney的美学技术。

06 风暴中的航行:在诉讼与创新间寻找平衡

风暴中的航行:在诉讼与创新间寻找平衡

如今,Midjourney面临的法律挑战可能成为确定版权法如何适用于生成性AI技术的里程碑案件。案件结果可能会对AI公司开发和使用与版权内容相关的生成模型产生深远影响。

在最近的用户电话会议上,霍尔茨展现了一贯的冷静态度。”我不能详细讨论正在进行的法律事务,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,”他语气平静,”但我觉得Midjourney会持续很长时间。我认为每个人都希望我们能继续存在。”

他从VR行业的失败中吸取了宝贵教训——过早整合会导致创新放缓。现在面对AI行业的类似挑战,他可能正在寻找一条不同的航路。”关键是要在尊重创作者权益和推动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,”霍尔茨表示,”我们正在探索各种方案,包括与内容创作者合作的新模式。”


法庭窗外,旧金山湾区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。或许很快,这场法律风暴也会像霍尔茨之前的创业挫折一样,成为下一个突破的养料。他创建的不仅是一个AI工具,更是一个”想象力的引擎”——在这场人类与机器创造力的伟大实验中,Midjourney的航行才刚刚开始。

"想象力的引擎"——Midjourney的航行才刚刚开始

📝 本文由Deepseek生成,插图由Midjourney生成,但灵感来自真实的版权大战和一位梦想家的坚持

发布日期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