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宰治的《人间失格》(豆瓣),记不清什么时候听说、什么时候想读的了。最近在国图的书架上看到就借了回来,认认真真读了,喜欢程度 4/5 。



摘录
有些句子、场景有比较强烈被触动的感觉,选了几句。并非什么主题句,也并非都是我认同的,也有感觉被戳中、被震惊的片段。
- 我的过往人生充满耻辱。于我而言,所谓的常人生活难以理解。
- 平日,他们好像极力掩藏那种本性,却在某种契机下——比方说,草原上温驯躺卧的牛,突然尾巴一甩狠狠拍死肚子上的吸血蝇——不经意间在愤怒下暴露可怕的真面目,那每每让我看了之后毛发倒竖,不寒而栗。想到这种本性或许也是人们生存的资格之一,我几乎对自己感到绝望了。
- 我几乎完全无法理解她们,简直如堕五里雾中,偶尔还会犯下虎口拔牙的失误,遭到对方严厉的反击。那迥异于男性施加的鞭笞,会像内出血一样造成极端不快的内伤,是相当难以治愈的伤口。
- 非法,我隐约以此取乐,觉得如鱼得水,世间所谓的合法反而可怕(那让我预感到深不可测的强大),……
- 人即便排挤别人也无罪吗?请赐给我愤怒的面具。
- 我把门打开一条细缝往里看,是小白兔。兔子在房间里跳来跳去,母女俩追在后头。…… 我很想当场蹲下来合掌祈祷,但悄悄关上门后,我又去了银座,再也没回那间公寓。
- 我好像也对世间懵懵懂懂略有了解了,那是个人与个人之争,而且是当场之争,只要当场争赢了就好,……
- 我要问神,信赖也是一种罪吗?…… 罪!罪的反义词是什么?这题很难哟。…… 我要问神。不抵抗也是一种罪吗?
感受
小说的结构非常简洁。前言中,作者以第一人称 “我” 为叙述主体,描述了 “叶藏” 的三张照片,很丑的笑、有技巧的笑、没有表情和特征的脸,这样的描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,也定下了基调。小说主体是三本手记,与前言中的三张照片相呼应。以叶藏的“我”来叙述,用一种不加掩饰的、强烈的、个人主观视角的方式,分别讲述叶藏少年、青年、中年时代的故事,最后的后记里,第一人称“我”再次出场,并借用小酒吧老板娘的嘴,给出“已经没救了”、”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”这样的矛盾的、开放性的结尾和评价。
前言描述的照片,阅读的时候脑子里不停地想象照片里叶藏的样子,后来终于找到太宰治少年时的照片,对应书中描述的第一张照片 —— 啊,原来如此!

书中叶藏的故事中有大量和作者人生经历雷同或相似的片段,是太宰治自传性质的小说,是要对自己的人生做最后的回顾和记录。故事主线基本完整、清晰,但在叙述上却很主观,充斥着强烈的情绪,感性大于理性;书中到处散落着主观视角下的人生小发现、小体悟,以及对人生问题的困惑、不解、愤怒与无奈,很多是与所谓“世间”、“常人”的惯常认知相悖的。这种叙事方式或者说文笔,有很强的代入感,作者毫不忌讳、情绪强烈的表达与作为读者的我的认知或一致、或冲突,而很容易激发出读者或欣喜、或愤怒的情绪反应。
就拿前面摘录的内容当例子,那个“拍死吸血蝇的牛尾巴”的描述就真的触动我。大多数人表面看起来往往很和善,但却会因为某个小刺激就突然暴露出暴虐的一面,这种猛然一击没有征兆,甚至不被认为是暴虐,仅仅是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而已。更可怕的是,这似乎是人们生存的资格之一,而当意识到“我”没有这种天性且反感这种行为的时候,感到绝望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了。摘录里的另一句,“请赐予我愤怒的面具”,似乎也在呼应没有“拍死吸血蝇的牛尾巴”的绝望,感受到了被排挤,但也只是傻傻的笑笑,小时候是无知和逃避,长大以后就是无奈和绝望了吧。——类似这种点,会让人有种“说的太准了”、“原来那种隐痛是这样的呀”之类“隐秘的欣喜”的感觉。
相反的例子,诸如当看到女编辑和孩子在家里追着新买的小兔子,对话里念叨着“爸爸”什么时候回来的时候,叶藏关上门不辞而别,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实在是糟糕的决定,那一瞬间他选择了逃避,而非去挑战改变。并非不能理解和共情,大概是因为叶藏的自我认知是耻辱的、负面的,认为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只会破坏她们的幸福,因不想把她们带入深渊而选择离开吧。当然不要轻易评判他人,但在我看来,叶藏或者说太宰治的人生轨迹中悲剧的部分,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选择了这样的轨迹,这当然是废话。不过在我看来,他们是可以选择走进幸福的,是有可能脱离那样的轨迹的,虽然不容易,虽然试了也不一定成功,但仍然是值得一试的选择。——这样一言不发的走开?类似这种点,会有愤怒和无奈的感觉。
在阅读过程中,感觉有两个词,作者提到的次数非常之多。一个是“世间”,另一个是“罪”。世间,在叶藏的描述中是个变化的概念:一开始是惧怕,“常人生活难以理解”、“世间所谓合法反而可怕”;后来在堀木身上领悟到“所谓的世间,不就是你吗”,开始稍稍放松了一些,多了一点做自己的勇气;再到后来的“那是个人与个人之争,而且是当场之争,只要当场争赢了就好”。叶藏的苦恼,很大一部分是人际的苦恼,他人即地狱,但这个心结,似乎伴随成长得到了一部分的缓解。但关于“罪”,似乎自始至终没有找到解脱的办法,说自己是“见不得光的人”,感觉因为善行而吃亏(有自己有他人),就不断的反问,信赖、不抵抗是罪吗?和堀木玩反义词游戏,但却想不出“罪”的反义词,等等。似乎在叶藏的自我认知里,他一直对自己有摆脱不掉的负罪感,见不得光、不配得到幸福,多少有些自甘堕落的感觉,或者反过来说,让所有的罪我来背吧的神圣感,这可能也是他人生故事如此的底层原因之一吧。
总体还比较喜欢。用这么短的篇幅,把近 40 年的人生经历、体悟与感受、困惑与无奈如此凝练、恣意、浓重的记录下来,绝对是个天才。
题外话
现在读书和以前感觉很不一样,以前读书只有 “我” 和 “作者的文本”,能否读懂、是否喜欢,主要是主客体之间的缘分;如今,阅读前中后全程,都会有躲不开的衍生信息在耳边不断聒噪,如同视频上不断闪现的弹幕。没有好坏之分,喜欢双人对谈的人大概更倾向于前者,喜欢热闹、研讨会模式的人也许更习惯后者。如今的时代不留后路的走向了后一种方式,尽管我还是更习惯前者。—— 当然,这篇文章本身也是围绕文本的噪音。
除了国图借到的致公出版社2025年的版本外,还看了京东读书上时代文艺出版社2021年的版本。前者附带了《樱桃》,后者附带了《三岛由纪夫谈太宰治》、山崎富荣日记节选、太宰治情死考节选、太宰治年表等等。樱桃写了太宰视角下的家庭隐痛;山崎富荣日记里是强烈情感的宣泄;情史考里作者显然不喜欢山崎富荣,甚至质疑太宰治是否真的是殉情自杀;三岛由纪夫是公开表达过不喜欢太宰治的。看过这些周边之后,立刻有种《竹林里》的感觉,这世界上有事实、真相这回事吗?每个人的主观事实都是真实的,但存在客观事实吗?或者所谓客观事实不过是所有人主观事实的集合而已?
得到听书的解读也听了,做扫盲了解可以,但感觉并不太对我的胃口;小说本身主观、感性、情绪饱满,每个人或喜、或怒的情绪触发点都会不一样吧。



发表回复